《大英帝国三部曲》|每日一书

2023-07-08 17:44:43    来源:新京报

《大英帝国三部曲》

作者:[英]简·莫里斯

译者:杨莛薇


(相关资料图)

版本:后浪·九州出版社,2023年4月

推荐理由: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如日中天之时,就想象自己夕阳西下的衰颓惨景,往好处说,这是未雨绸缪,往坏处说,这是装腔作势地用自卑来掩饰自负。但对大英帝国来说,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执念,在自己身心康健时就想象自己终将崩塌的未来,在鼎盛时刻就会想象帝国的荣耀被一击而溃,即使是最狂热的帝国主义者,也乐于吟诵、书写前代帝国覆亡的文章诗篇,不远万里去凭吊古代波斯、埃及、罗马诸帝国的残垣断壁,沉湎在大英帝国也终将加入这一行列的感伤的想象中。

书写大英帝国历史的书着实太多,但鲜有哪本书能像简·莫里斯的《大英帝国三部曲》一样,写出那种帝国特有的心态,因荣耀感而生出的患得患失的忐忑和因意识到自己的高傲与自负而产生的感伤与幻灭。这不是一种史家的后见之明,而是深入当时帝国的肌理才能体会到的心态,就像好莱坞电影中时不时被摧毁的白宫和纽约摩天大楼一样。巨厦的建成会带来赞叹,但巨厦的崩塌才会带来心灵的震撼,而唯有这种震撼,方能证明巨厦之伟大。帝国亦复如是。莫里斯描写了在自诩昭昭天命的指引下不断扩张的大英帝国,是如何将帝国的理念遍植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个不久前刚刚丢失了美洲殖民地的岛国,已经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目睹了足够多的世界变迁,革命的烈焰在家门口延烧,起义此起彼伏,殖民主义的名声正随着自由主义的兴起而愈加败坏,帝国意味着压迫,如果压迫的对象不是本国追求自由的人民,便是海外的外国人。奴隶制的疮疤正在日益溃烂,经济与道德上的双重谴责正把它推向死亡的深渊——种种组成旧日帝国的零件都在分崩离析,而这个渺小的岛国,已然因技术革新与商业贸易获得了富足安乐,又为何要重蹈旧日帝国的覆辙?

但一个新的帝国居然还是在这种放弃的心态中建立起来了,征服与统治成为了这个新帝国摆在桌面上的话题,帝国披上了新的文明外衣,征服的脚步所及之处,不再仅仅是剥削与奴役,而是将帝国标榜的现代文明成果:从蒸汽机、电灯,到苹果酱、奶粉与下午茶,与被帝国定义为野蛮的民族一并分享。而杀戮,这一旧帝国被认可的英雄行为,如今却成了众矢之的遭受公众与法律的双重审判。当艾尔总督在牙买加用血腥手段平定了一场黑人起义者发动的叛乱后,他竟然没有得到同胞的认可,反倒遭受口诛笔伐,“尸体绵延12英里”成了当时报纸的标题,官方派遣的调查委员会对其进行谴责,并解除了他的职务。针对塔斯马尼亚土著的屠杀,在当时就成为了令帝国蒙羞的原罪,正如白厅发布的一道指令所言:“任何公开宣称或秘密计划灭绝土著的行动,都必将永久地败坏英国政府的形象”。而“种族主义”这个词语,也正是在帝国时代就成为了一个用以攻击政敌殖民倾向的贬义词。

尽管大英帝国一再表示自己的统治充满了仁善和良愿;尽管帝国派遣到殖民地的官员大多数甚至爱上了这片土地,与当地人举行婚礼,诞育子女,甚至最终埋骨此地;尽管诸多残酷的传统习俗,诸如烧死寡妇、诸如杀害婴孩、诸如凌迟酷刑,都在帝国主义者的干涉下被逐一消灭;尽管自由、民权、平等种种构建现代政治文明基石的观念,都是帝国加以传播,甚至殖民地的民族革命思潮,都来自于生长于大英帝国母国的思想家加以孕育和传播。但帝国还是瓦解了,与之前那些曾经存在过的帝国一样,成为了废墟残垣,这或许是历史的轮回,或许也能带来诸多教益,但或许真的是帝国不可逃避的命数:只要踏上帝国之途,就必然会走向毁灭,倒不如提前做好赴死的准备,这样至少在注定到来的死亡面前不会手足无措——就像莫里斯所写到的那样,早在帝国如日中天之时,那些预言帝国终会崩塌的诗句早已传颂:

“波斯和埃及,希腊和罗马,

还有过去更伟大的王朝,

都已在时光的黑白照片中褪色,

我们如何超越它们的传说?

有些事他们知道我们不知道。

有些事我们知道他们不知道;

但他们车轮的车轴已经发热,

与我们一样狂怒。”

凡人必有死,但死前,不也要活着吗?大英帝国,亦复如是。

作者/李夏恩

校对/吴兴发、张彦君

设计/刘晓斐

关键词:

X 关闭

安阳曹操墓将于2022年5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新网
为什么这次寒潮南方降雪这么明显?
时间·2021-12-29    来源·新华社
山西绛县6名失踪者全部遇难 当地:已立案调查
时间·2021-12-29    来源·中新网

X 关闭